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重重,蔡昉:延迟退休需 “多管齐下”
2025-03-19 00:00:00 点击量:35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研究员蔡昉,于周六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年会秘书处主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就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发表了重要见解。随着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呈现出独特态势:青年群体的相对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中年群体总体优势趋于增强,老年群体则在 “倒 U 字形” 发展轨迹中,优势趋于减弱。
蔡昉通过各年龄组求人倍率的变化,清晰地揭示了就业矛盾在结构上的转化。求人倍率,即劳动力市场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的比值。他指出,在 2001 年至 2014 年期间,我国就业市场求人倍率从 0.65 大幅攀升至 1.11,这一数据变化标志着就业矛盾在总量上的显著转变。然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却愈发突出,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大相径庭。
在这期间,中年劳动群体的受欢迎程度持续上升,求人倍率也随之走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劳动力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老年人或大龄劳动者的就业状况,曾有过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近年来又再度陷入相对不受欢迎的境地。蔡昉特别提到:“60 岁以上人口一旦失业,其再就业难度比其他人群高出一倍。” 基于此,他强调延迟退休不能简单地 “一延了之”,必须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以切实满足大龄群体的就业需求。
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蔡昉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要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将发展动力转向依靠生产率的新动能,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来替代数量。另一方面,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助力重点青年人群克服结构性就业困难。
蔡昉还着重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力市场针对 “一老一少” 的政策框架,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创造新人口红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目标和手段高度契合,是极为重要的制度建设。
蔡昉最后总结道:“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挑战,需要全新的范式和理念。不能再单纯以教育或工作年限作为人力资本的识别标准,而是要着力解决 AI‘对齐’问题,帮助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对年龄两端的劳动力进行合理混搭配置,形成中间群体的生产率效应,并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和社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