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次仁,我的藏族兄弟

2016-12-28 00:00:00  点击量:2353

                   达瓦次仁,我的藏族兄弟

                             王远枝


 


为筹备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迎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19943月,我被命为国务院调研组第二组副组长,进藏对援藏项目进行调研。调研组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到拉萨、日喀则、林芝、山南、那曲等地,对拟建项目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项目的投资概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论证,并写出调研报告,提出是否立项的建议。工作很紧张,很辛苦。我自己也很爱干,有干劲。

高原缺氧,整天脑袋疼,晚上睡不着觉,白天走在路上像是踩棉花,怀着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我们克服一切困难。一天晚上,我在宾馆里整理当天调研的有关项目的情况,写着写着,突然脑袋一片空白,失去任何记忆,连我从北京来的,我是福建人,家里的亲人都记不起来,心里非常恐慌。赶紧靠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半个多小时以后,记忆慢慢恢复。第二天,我问了藏族朋友,他们说,这是因为缺氧,“脑子短路”,要注意休息,不能像在北京一样工作。有一天,在日喀则实地考察塘河水电厂改造项目,我们徒步经过一个小村庄。我走在队伍前面,突然从墙角冲出一只黑色大藏獒,咆哮着向我猛扑过来。这时走在我身后的达瓦次仁同志一个箭步冲上前挡到我前面,临危不惧,喝退了这只凶猛的藏獒。他是自治区经贸委技术改造处处长,一位藏族领导干部,也是一位专家。他当时奋不顾身的身影,英勇敏捷的动作,真是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我望着他,内心深处涌上了对藏族同胞的深深的感激之情,向这位藏族兄弟,这位藏族英雄致敬。后来,这个项目确定由山东省对口援建,19953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建成。技改工程完工发电,从根本上解决了日喀则市的供电紧张问题。

在各组大量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1994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中央各部委援建30项,各省区市援建32项,共62项,即西藏建设史上著名的援藏62项工程。按照分工,我们组负责各省区市和6个计划单列市32个援藏项目的调研立项、任务分配、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工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各省区市执行。座谈会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要求各地要从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做好援藏工作,认真抓好62个项目的落实,保证项目收到实效。

为落实援藏项目,从1994年到1996年,我又先后两次进藏并参加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我和自治区经贸委同志一起,深入建设现场,帮助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资金投入、项目开工到项目建成、正常运行,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次援藏工作,尤其是62项工程,是建国以后成就最大、效果最好、影响最大的一次。一时间,从藏北高原到山南河谷,从三江平原到阿里高原,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援藏建筑工地,预示着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即将起飞。由中央和各省区市援建的布达拉宫广场、西藏博物馆、自治区传染病医院、拉萨市医院、申扎金矿、林芝宾馆、各种粮油加工厂、水电站、水泥厂、煤矿、中小学校舍、电网改造、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城市上下水工程等民生项目拔地而起,给雪域高原250万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实惠。62项工程,铸就62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团结的史册。看到西藏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前进,想起藏汉友谊,各民族团结,一条哈达,一碗青稞酒,一杯酥油茶,热情真诚的祝福,善良朴实的藏族同胞对我们的感情,自治区政府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护,我为有机会为援藏62项工程付出心血和汗水,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成为西藏这场惊心动魄的跨越式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感到无比的荣幸。

调研组完成了工作任务,就要回京了。临行前,我们和自治区经贸委的同志共进欢送晚餐。美丽的西藏,蓝天,白云,藏羚羊的摇篮,牦牛的乐园,危耸的皚皚雪峰,辽阔的高原牧地,壮观的布达拉宫和神圣的扎什伦布寺,这是个充满神秘、充满诱惑的地方。我们畅谈着两年来为62项目工程工作的艰辛和友情,雪域高原美好的未来,依依不舍。这时,达瓦处长轻声问我,他给大家唱首歌好吗。我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位热情、豪放、朴实的藏族同胞,我的救命恩人,我的好兄弟站了起来,唱起了我第一次听到的《一个妈妈的女儿》,边唱边认真地跳着藏族舞蹈。会唱的都跟着一起唱了起来,和着歌曲的节拍,大家一起拍手、鼓掌,气氛非常热烈:

 

太阳和月亮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她们的妈妈

叫光明叫光明

藏族和汉族

是一个妈妈的女儿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叫中国

 

我陶醉在这特殊的场景、歌声和友情中。朴实简短的歌词,婉转悠扬的旋律,达瓦次仁特有的、浑厚的、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他的矫健的身姿,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我的记忆中。

(节选自1965北大地质地理大本营《王远枝的来信》(下),这是2015年3月写给刘庆华同学的一封长信,讲述作者1970年离别同学们、告别未名湖后的一些情况,本文略作补充。)

 

2017年元旦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